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三亚 > 资讯杂谈 > 正文

“校讯通”问世10年,该废?该留?

发布日期:2022/3/10 18:35:39 浏览:125

原标题:“校讯通”问世10年,该废?该留?

十年“校讯通”,该废?该留?

麻烦的短信

不仅部分家长对“校讯通”颇有微词,受访老师也感到有时的确会“左右为难”:繁复的短信会让家长感到“疲劳轰炸”;只描述分数、表现又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有时编一条短信要斟酌很久,绝对是个技术活”。

学生来到学校,在校门口刷一刷校园卡,家长的手机就能收到短信,告知学生已经安全返回校园;班主任通知家长假期的安排,只需编辑短信统一发出,省去一对一发短信的麻烦;科任老师布置的作业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孩子记不全也不要紧……

2003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下简称“广东移动”)开发的“校讯通”平台开始陆续进入广东中小学校、幼儿园。截至去年,在全省2000多万中小学生用户市场上已达到较高占有率。其中,广州移动10年里通过“校讯通”服务103万名家长和12万名教师,共发出家校联系短信23.4亿条,覆盖广州1605所学校,中小学覆盖率达到85,成为广州最大的家校沟通平台。

然而,成立初衷为学校与家长搭建实时沟通平台的“校讯通”在发展过程中,在给家长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了不少烦恼。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在广州市越秀区某省一级小学读六年级,每天至少要收三四条“校讯通”短信,“最繁忙的一天收了11条”。“有时不小心以为是垃圾短信删掉,错过了一些通知或注意事项,孩子回到学校就会被叫去‘谈心’。”

“考试考得好不好,有时我们比孩子还更早知道。”梁先生是广州市天河区某省一级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他表示“校讯通”有时就会让他很尴尬。比如,“本次语文测验全班有多少100分,有多少95分以上……有多少80分至90分……”,这样的短信往往会令与他一起看短信的孩子很受打击。

不仅部分家长对“校讯通”颇有微词,受访老师也感到有时的确会“左右为难”:繁复的短信会让家长感到“疲劳轰炸”;只描述分数、表现等结果的“简单粗暴”的短信又会让家长感觉被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被指责“急功近利”。

不仅是发送频率,就连发什么、怎么发也让老师们大费心思。

“比如考试吧,很多家长还是想知道孩子在班里的次序,如果老师不说,也会有人抗议。”丹丹是一名从业三年的小学老师,她告诉记者,权衡之下,她采取较为隐晦的做法:只通报平均分和分数段。“但仍然有家长要求定位到孩子在班里的排名”。

“有时编一条短信要斟酌很久,绝对是个技术活。”丹丹认为,几十字的短信即使再生动也是容易产生歧义的,而且带有主观性,潜在的沟通成本比较高,比较麻烦。

收费的争议

“校讯通”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发短信,“家长助手”及“无线城市“校讯通”互动社区”等信息化产品也正开发上线。但该由谁来埋单、是否涉嫌垄断、家长是否“被自愿”等质疑一直未断

自儿子上一年级,萧先生就办理了“校讯通”服务。通过每个月6元的“家校互动”服务,夫妇两人能更详细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

“校讯通”无疑让家校沟通更便捷,家庭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满足。尤其是经过不断发展,“校讯通”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发短信。目前“校讯通”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短信服务,发展成一个集短信、互动社区及同步课堂、家长助手等多种增值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平台。

针对0-15岁孩子可能碰到的各种生理、心理、智力成长发育问题提供专门解决方案的“家长助手”,以及促进家长之间交流的“无线城市“校讯通”互动社区”等信息化产品,也逐渐开发、上线。

“这些不同的服务,就要收取不同的收费。”虽然认同“校讯通”存在的价值,但萧先生对这些服务的收费合理性有着自己的理解。

萧先生说,虽然每个月6元对一个家庭来说看上去不多,但如果家庭数量以百万计,一年下来就是数以亿元计的“蛋糕”。“这个蛋糕该由谁来埋单?如何才能合理?这是一个法理问题”。

萧先生的意见也在不少家长的讨论中得到类似的反映。有家长认为,学校原本就有义务提供相关的信息,家长享有这些信息的知情权。

“也就是说,如果学校认为这样的家校互动能取代传统的家访等方式,那么这就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服务成本。”有网友指出,“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校的正常教育成本,应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而非让家长一方埋单”。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