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三亚 > 企业单位 > 正文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8/15 18:30:08 浏览:6204

各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七届市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亚市人民政府

2017年2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7〕6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总目标,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践行低碳发展路径为主线,以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制度、推进能源优化利用、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低碳化建设和管理、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重点,以“双城”“双修”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搭建产业平台,强化组织保障,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三亚实际、具有热带滨海岛屿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示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充分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责任体系,制定配套政策,把握好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的低碳管理体制和利益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引导资金,培育中介机构,带动企业投资,鼓励公众参与,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低碳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2.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原则。从三亚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要求出发,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充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妥善安排低碳城市试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积累具有热带滨海岛屿特色的试点经验。

3.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低碳城市建设是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面广,突破难度大,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选择可行的重点项目,开展示范试点,力求有效突破,并逐步扩大试点的领域和范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探索热带滨海城市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4.坚持智力支撑、创新驱动原则。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和引用低碳技术,积极引进和培育专项人才,推进各领域的低碳发展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科技、人才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支撑作用,形成支持低碳试点的体制合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完善的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建成若干个以低碳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发展示范区,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生产生活模式,把三亚建设成为低碳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比例达到6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明显提高,天然气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9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

——节能降碳成效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5以上(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控制在省下达的分解目标内),碳排放总量增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内,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按照第一产业“增效调优”、第二产业“集中做强”、第三产业“转型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快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进程,大力培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会展产业、金融与商务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科技教育文体产业等九大产业发展。

1.打造低碳旅游产业体系。依托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契机,打造三亚“国际滨海旅游标杆”品牌,提升优化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形成全化、全覆盖、全时空、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城市。面对激烈的国际旅游竞争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通过多样化平台,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实现到2020年,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0亿元。

2.打造现代热带高效农业体系。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迈向发展规模化、产品生态化、产业链条化、地域品牌化的高效产业道路,全面促进“增效调优”。积极推动地方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建设“种子硅谷”,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建设低碳农业示范工程,打造现代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应用,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增加有机以及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加强农业天气预报工作,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实现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过100亿元。

3.打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产业体系。依托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结合三亚的海洋资源和特色旅游度假资源,发展绿色低碳海洋经济产业。挖掘三亚“海洋旅游”优势,实现三亚“绿色崛起”,重点挖掘未来的海洋产业发展潜力,作为未来三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示范。

4.打造低碳型新兴产业体系。重点扶持医疗健康、互联网、会展、金融与商务服务、物流、科技教育以及创新发展文化、体育等低碳新兴产业,调整优化房地产业,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以医疗健康、养生服务为特色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低碳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打造三亚品牌的明星产品、特色产品,逐渐树立三亚低碳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以优化能源结构为核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降低煤炭、油品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生产和输送效率,全面构筑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1.加大天然气引进和应用。实施多气源并举战略,巩固和稳定现有天然气供应,加大管输天然气供应量,继续完善管道燃气、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基本建成连接多气源的天然气主干管网。完成市天然气调度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崖13-1、崖13-2,东方中深层管输天然气与环岛天然气管线共同作为主要供气气源,福山LNG、洋浦LNG、南山CNG作为应急、调峰等补充气源。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继续拓展天然气在居民燃气、汽车、供热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设,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和气电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工业天然气推广,推进工业燃油锅炉天然气改造,推动重点园区工业用天然气普及,加快推进华能南山电厂热电冷三联供项目。

2.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进光伏应用,以创意产业园屋面600k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示范,推进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如公共建筑、住宅楼等)的屋顶光伏、光热系统建设;在城市道路、市政公用、交通设施以及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和使用太阳能LED产品。积极运用以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为纽带、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多链条循环利用模式,逐步建立起“养殖—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链条,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能源植物等研发工作,适时试点开展生物液体燃料应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清洁能源结构体系。

3.提高能源生产、输送和管理效率。鼓励能源生产部门采用高能效发电技术,探索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同时,提高电网供电智能化和可靠性,推进光伏发电等可再生电力上网,对现有电网进行全面诊断,全力推进传统电网向智能化电网的升级改造,到2020年电力工业碳排放大幅下降。尝试建立三亚市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推动电能管理服务公共平台与电力用户端电能采集监测系统的建设。汇集电力公司、分散用户的用电信息系统数据,并深入挖掘、处理与分析,从大数据角度为政府宏观经济运行调节和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综合分析等提供政策参考,为用电客户内部能效服务、有序用电、负荷管理、需求响应等提供技术支撑。

4.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工作。立足本市贫困村、贫困户规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依托太阳能资源优势和电网结构、区位交通等地域优势,抓住国家和省光伏产业扶贫政策机遇,统筹扶贫、光伏、税收、财政等各项政策,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设独立光伏户用系统。

(三)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加快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加大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耗管理,继续推广节能技术和新能源产品,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1.提高工业能效水平。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对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考核管理,对部分重点用能行业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加强对年用电50-100万千瓦时企业的考核管理,建立能耗台账,年耗电100万千瓦时以上或电力装机容量315千伏安以上企业必须纳入企业考核管理。

2.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的服务与管理,整体推进园区、社区、景区的回收站点规范化建设,提高建设垃圾废物的利用率,做好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推进城市废弃物源头减量。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减排,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处置和利用,积极探索餐厨垃圾处理的技术路径,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全社会参与度,整治产品过度包装,发动民间组织,做好垃圾分类宣传。

3.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改善车用燃油品质,提高机动车碳排放标准,加大在用车辆排气污染监管力度,加快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逐步建立机动车交通污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